,
一俟察覺苗頭,李世民果斷出手了。
上奏的大臣是如許之多,但他下手的第一人卻是—左諫議大夫常平,一個言官。
諫議大夫,以諫為職,乾的就是諫議方面的事情,而且言官言者無罪,什麼都可以說,什麼都可以講,捕風捉影也沒關係。
照理說這樣一個人,得把別人都收拾光了才有可能輪得到他。
但李世民最先懲治的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言官。
雖然說言者無罪,但真做得到嗎?這就像賜你一塊免死金牌,你真的再怎麼作死都不會死嗎?李世民也沒藏着掖着,找個別的什麼由頭來懲罰他,而是堂堂正正。
理由就是:身為諫議大夫,在儲君問題上也不加細究,無憑無據,譁眾取寵。朝廷納諫,並不意味着可以不負責任地胡言亂語。在如此重大問題上,尚且如此不負責任,如何擔當言官重任?似此等人,應該到地方上去,好好地體察民情,了解民間疾苦,今後才能腳踏實地,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。所以,皇帝派常大夫去瓊州考察民情。皇帝可以說大白話,內史忠實記錄,自有擬職官員再形成
官面文字下詔。於是,常大夫今兒個還在長安城裏放嘴炮,次日就得打起小包袱,遠赴海南島,登上五指山,考察民情去了。這一去,也不知皇帝老爺還想不想得起他來,若是京中有些知交好友,過個三年兩載等皇帝氣
消了,也就赦他回來了。
不然的話,這位仁兄就得終老海南。那時候的海南,可不是現如今的海南。而且他是去觀風,不能帶家眷,千里迢迢,跋涉艱難,如果不讓他回來,這輩子恐怕就要跟家人永別了。
李世民雖只懲誡這一人,朝野之間誰還不知道這是觸了龍鱗,當即所有彈劾俱都啞火了,因為他們也突然發現,如此聲勢浩大的倒太子運動,聲勢未免太浩大了一些。
可是,怎麼就會把聲勢搞得這麼大的?每個人上書的時候,都以為也就自己再加上三五知己的呀?這源頭已是無從考據了,反正事兒是搞砸了。
還在家裏裝病的李泰聞訊也是十分懊惱,其實他很注意分寸的,他連弘文館裏那些專門給他做筆桿子的人都沒有用上,因為他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,但現在……
於是,被子底下,胖青雀咬着被角,流着眼淚,只能低聲地在肚子裏邊咒罵:「這些馬屁精!本王需要你們如此逢迎麼?可恨啊!可惱……」
朝堂之上,一場風波在李世民的強勢干預之下,迅速平息了。
李承乾驚喜萬分,但他很快發現,父皇這麼做只是想平息事態而已,對於李泰,他卻沒有絲毫加罪的意思。雖然最近這幾天沒有再去魏王府探望,卻仍是每日遣太醫前往,並賜了許多進補之物。
李承乾的心徹底涼了,父皇已經認定這是李泰自導自演的苦肉計,卻未有絲毫加罪,這意味着什麼?
此時李承乾反而慶幸沒有殺了李泰了,如果李泰真的死了,就憑父皇對兩人的遠近態度,怎麼可能會迫於無奈,扶他上位?他的下場,只能更慘。
可是,就此罷休?放棄皇位?
也許,換一個兄弟,李承乾也就捏着鼻子忍了,但是李泰……
兩個人已經鬥了這麼久,除了利益,還有了意氣的成分?能向他低頭認輸麼?
再說,雖然旁人都以為是李泰自導自演的苦肉計了,可他心裏清楚,李泰心裏也清楚,李泰一旦成為皇帝,能有他的好日子過嗎?李承乾可沒忘了李建成、李元吉兩位皇伯、皇叔的下場,他們不但當場身死,他們的家人也俱都被殺,就連襁褓中尚在吃奶的孩子,也被活活摔死在石階之上,腦漿迸裂。而他們的妻妾美人兒,姿色出眾
中,還被納入宮中,被殺死他們的人睡了。
李承乾一想到這樣的後果,就如浸寒冰窖里,徹骨心寒。
取悅父皇,沒用!
殺死想要取代自己的人,也沒用!
那就只能……殺死父皇了!
此時的李承乾,已然不僅僅是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