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漢室

第二章丨莫欺少年


    「逆命而利君謂之忠,從命而利君謂之順。」【荀子·臣道】

    未央宮,尚書台。

    王允高坐首席,左右分別坐着尚書僕射士孫瑞,尚書楊瓚。

    楊琦坐在最下首,將上午在宣室發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訴了王允等人,劉協或是知道了什麼,或是察覺出了臣子私下有什麼動靜,這個變數如果把握不好,將會事敗人亡。

    「國家素來謙和忍讓,縱是董仲穎也挑不出差錯,今日聽你這麼一說,國家這些年耳聽宮中,眼望朝野,並非無所作為,只是礙於時局,所以才不飛不鳴,默然無聲。」士孫瑞說着說着便笑了,眼底滿是欣喜;「小小年紀,便有楚莊齊威之姿,真乃我大漢之福。」

    一旁的楊瓚也是頷首道:「確實如此,自荀司空首倡大義,伍越騎拔刀刺董以來,朝中士人皆欲殺董賊久矣,據公挺所言,國家對董卓早有不滿,只是怨我等隱瞞,未與陛下事先交流心跡。吾等只需……」

    「只需如何?」沉默着的王允突然插話了,語氣冷硬;「國家年少,如此大事若是盡皆告知,稍有不慎,我等死國則已,難道還要陛下與我等同患難嗎?若是能言,荀司空在時何不言於陛下?正是因為陛下當時年幼,荀司空不欲陷陛下於危難,故而瞞之,等大事既成,再如實相告。怎麼到了如今,爾等見國家略有其才,便忍不住讓陛下行此大事了?」

    「國家年滿十二,我等大臣尚可擅做主張,為君分憂。但陛下遲早是要……」

    王允搶話道:「國家及冠親政之後,對今日之事若是有所怨言,老夫當一力承擔。」

    楊瓚已經不是第一次被王允打斷話語了,雖然早已熟知王允秉性如此,但心頭仍有不快,索性閉了嘴,不再多說。


    王允這麼做其實也有自己的想法,眼下劉協的舉動與平常大相徑庭,但他並不相信劉協知道了自己的謀劃。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劉協受了什麼人的唆使,想要掌權親政。

    這可真是笑話,如今朝廷亂成這個樣子,哪裏還有空讓皇帝親政?

    楊琦聽明白了王允不願想劉協告知幾人密謀刺董的內容,但他身負着劉協的託付,不得不詢問王允的意見:「陛下想讓司徒去宣室一趟,親口回答那個問題。」

    「陛下所問,我已答過,大可與陛下言,老夫的回答還是那樣。至於去宣室,過會兒太師就要到長安,老夫要帶群臣出城迎接,恐怕無暇入宣室朝覲了。公挺隨侍陛前,應勸陛下多加靜養,太醫令脂習不是說了麼,要少思慮。」

    話一說完,王允便帶着士孫瑞和楊瓚走了出去,他們要在外面召集其他尚書、侍郎,然後步入未央宮前殿,與三公九卿們匯合,一起趕往橫門迎接太師董卓的車駕。

    楊琦也起身隨行,半途卻被自家同族的楊瓚拉到隊伍後面的角落裏,悄悄的對他說:「你回宣室照顧陛下,迎接董卓犯不着讓所有人都去。」

    「是。」楊琦性情耿直,見自家人當面,忍不住抱怨道:「司徒太固執了,我看國家今日言行,處處與常人無異,絕不能以孩童看待,若按司徒那樣做,日後定有大禍!」

    楊瓚此時也是甚為苦惱,王允性格剛烈,矢志報國,這是他所欽佩的,也是他甘冒風險,與其密謀刺董的緣故。而他與王允並不是一路人,這一點王允也知道,雙方只是暫時聯合,一致抗董。等抗董之後呢?王允作為首謀,威權一時無兩,而弘農楊氏又豈會甘居人下?

    是時候要給自己人預謀後路,以為進身之階了。

    「如果國家真如你所說,能夠擔負大事,你便以光武事之。」楊瓚一手捉住楊琦的手,一手撫背,兩人甚是親密的動作,旁人知道這對本家是在聊些秘事,都自覺的避開,給二人留下一個表露心跡的空間。「王子師沒有容人的雅量,只可結一時之盟。你在國家身旁,可見機行事,事後在朝廷,王楊分庭,亦無不可。」

    楊瓚緊了緊握住的手,然後鬆開,走到尚書台前的隊伍里去了。楊琦不發一言,尋了個空當,獨自走回了宣室。



  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相關:  三國之獻帝崛起    日娛之用愛發電  都市無敵戰神  十國行周  諸天萬界之大拯救  鹿覓仙途  

同類最熱
搜"興漢室"
360搜"興漢室"
語言選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