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這番話,也不是沒人對袁術言說,可不管是楊弘還是閻象,都沒法勸阻他,這是為什麼?實在是沒有第二個辦法了,病急亂投醫,這才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袁紹身上,可最後呢,到了現在,張勳、紀靈那麼危險的局面,父親還逼着他們拖着劉瀾,這是為何,不就是為了袁紹能夠順利出兵嗎,為求最後勝利,這本無可厚非,可袁紹遲遲不出兵,他就不得不懷疑袁紹的用意了。
雖然有很多人進言說什麼怕父親故技重施,袁紹出兵他便撤軍,這看似是因為徐州之戰落下的病根,可其實不然,這八成是袁紹想看着他們和劉瀾鷸蚌相爭,他好漁翁得利,這叫什麼,一石二鳥!
這番話,他本不願說,也不敢說,只希望有明識之人能夠看出來,並向父親提出來,可這麼多天來,卻沒有一人提及此事,這是什麼原因?是他們看不出來,還是他們根本就不願說?如果是前者,那父親養這麼一幫酒囊飯袋有什麼用?平日裏只知道阿諛奉承,到了關鍵時刻卻連一個獻策忠言的人都沒有,既然有他們沒有他們都一樣,那不如把他們全遣散了,還能省些祿米。可如果是後者,這可就有些吃裏扒外了,明知袁紹之意而不說,這種人,現在立斬都不過分。但最可惡的卻是有些攪屎棍,他們是誰,自然是閻象楊弘,知而不言,主憂而不見,這樣的官最少可恨,卻也最少身不由已,因為他們最清楚現在的情況,也最清楚說之於不說的結果,既然都一樣,那還不如讓主公抱着一線希望。
可是看着父親現在這副模樣,他坐不住了,更心有不忍,必須要說出真相,必須要出言相勸,讓父親早做對策,一旦袁紹出兵太晚,甚至出兵之後並未使劉瀾退軍的對策。
袁遺當面如實稟明,楊弘閻象也就無法繼續裝聾作啞下去了,也一同起身,道:「將軍,公子所言不差,袁紹出兵,但絕不會太快,若我軍依舊如現在這般只是與劉瀾僵持而不戰,則其必會拖延南下時間,準備周全之後再出兵,而一旦我軍與劉瀾發生大規模交戰,則袁紹必然會在兩軍交戰之後出兵,此所謂兩虎相爭,小者必死,大者必傷是也。屆時袁紹出兵,不僅可以一舉殲滅劉瀾,更難趁機奪下淮南,所以公子之諫言,主公必須仔細考量,早作其他打算,規避可能之風險。」
&策,對策!」袁術憤怒戰起:「一個個和我繞圈子,兜圈子,你們當吾是什麼,愚夫可欺?讓我早作打算,規避風險,如何早作,如何規避,一個個遇事則退,遇利則爭,到了這個時候,還在賣弄你們官場之上的那點學文,無恥之尤!今日我把話放在這裏,你們有一個算一個,每個人現在都得給我想出一個對策來,想不出來的,也就不用想了,直接去潯縣,到了那裏,你們一個個都想的出來!」
袁術當然清楚,滿殿的文武心中想什麼,他敗了,死了,他們還能自保,可是他一定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,如果潯縣敗了,壽春不保了,到時候就先下手將他們一個個全都處置了,想改換門庭,繼續為官?做你得春秋大夢去吧,壽春城破之日,你們一個不留!
袁術環視在場眾人,有長史,有主簿,有司馬有中郎,有郡守有議曹,還有他後將軍府的東西兵曹掾以及各校尉將軍,大大小小二十人,算得上除了張勳、紀靈壽春自核心的一群人了,此刻看着他們的嘴臉,心中那叫一個厭惡,不然也不會在心中說如此狠話,如果被這些人知曉了,就算不立時就造了反,也會在那一日到來之前先把他處決了。
可這番話,也不是沒人對袁術言說,可不管是楊弘還是閻象,都沒法勸阻他,這是為什麼?實在是沒有第二個辦法了,病急亂投醫,這才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袁紹身上,可最後呢,到了現在,張勳、紀靈那麼危險的局面,父親還逼着他們拖着劉瀾,這是為何,不就是為了袁紹能夠順利出兵嗎,為求最後勝利,這本無可厚非,可袁紹遲遲不出兵,他就不得不懷疑袁紹的用意了。
雖然有很多人進言說什麼怕父親故技重施,袁紹出兵他便撤軍,這看似是因為徐州之戰落下的病根,可其實不然,這八成是袁紹想看着他們和劉瀾鷸蚌相爭,他好漁翁得利,這叫什麼,一石二